去過許多趟野柳,但腦海裡卻沒有親眼目睹女王頭的記憶。最近因為女王頭風化得厲害,大家開始討論起她的未來,也萌起我去一探的想法。


 


 


大熱天的中午一點多來到野柳,真有點擔心家人耐不住這酷暑,先看了票價,還好全票50元,半票25元,就算中途耐不住也不會心疼門票錢。


 


 


售票處的左手邊是野柳地質公園遊客中心,到的時候剛好在播放介紹影片,拍得很不錯,也介紹得很詳盡,值得花5分鐘先去看看。


 


 


看影片是此行的前菜,前菜誘人,自然想多認識這兒的特色。當時我突然很有智慧,腦筋閃過要找人解說的念頭,於是轉身向遊客中心洽詢。很感謝服務人員親切的說明與安排,也很感激在大熱天裡解說員一聽說有人需要解說馬上承擔這項任務,讓我享受一個非常豐富美好的地質課,忘卻了這是一個酷熱的午后。


 




從萬里方向過來,遠遠的就可以看到突出海面上的野柳。解說員說了,陸地向海突出的部份很大的就稱為半島,像是恒春半島;突出面積較小的就稱為岬,像野柳地質公園這塊就是岬。





沙棒,是古生物活動所遺留下來的生痕化石。





壺穴,因為海水挾帶上來的石粒落進岩石的凹處,石粒在潮來潮往中滾動,就把岩石鑽蝕成一個個像是用鑽孔機鑽出來的垂直洞穴。壺穴有大有小,也有穴中穴。





那些遠遠看起來像是一個個人頭又像是一朵朵菇菇的岩石就是蕈狀石。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上層的砂岩層原本含有許多化石,這些化石溶解之後的碳酸鈣在周圍產生沈積膠結作用,使得上層的砂岩變得非常堅硬,當這些砂岩層被海水風化、侵蝕作用時,產生了差異侵蝕的現象。蕈狀石的一生可能歷經數萬年之久,依可分為誔生期、無頸期、粗頸期、細頸期、斷頭期。著名的女王頭就是屬於細頸期的蕈狀石。





海蝕洞,是因為海岸受波浪侵蝕而形成的陡高海崖。海崖下方近海水面的地方因為波浪侵蝕作用強,常會使得崖壁上被挖蝕成一凹壁。據說很久很久以前漁民曾在這裡撿到媽祖的神像,所以此洞又稱為媽祖洞。


 


 



 


在野柳很容易就腳踩海膽化石,這一個是花紋最清晰完整的實體化石。


 



 


風化紋,形成的原因是地下水沿著節理擴散,在重複乾濕作用下,地下水中的鐵離子停留在岩層中,形成一道道的黃褐色紋路。





風化作用的進行可能造成岩石中含鐵鎂質礦物的氧化作用,結果形成氧化鐵的帶狀花紋。


新生成的氧化鐵再膠結砂岩顆粒,使岩石的硬度勝過未受風化的黃褐色砂岩,因此風化紋帶會突起於地表。但如果是含鈣質砂岩受風化而產生風化紋,風化紋帶則會下凹,因為鈣質的硬度大於氧化鐵



 



 



後這個角度看,實在像是一個個頭顱,頭髮髮形長短各不同,有趣極了!


 



這個更有趣吧!它叫燭台石,全世界罕見哦!生成的原因為:




  1. 岩層內夾雜的球形鈣質塊石因海蝕作用、海崖崩退,而出露在海蝕平台上。
  2. 由於鈣質塊石岩性強,抗蝕力大,錐形突起漸露。
  3. 錐形頂部,鈣質塊石的邊緣更因海水的侵蝕作用,產生環狀溝槽。
  4. 溝槽內經常有海水停留,使塊石周圍砂岩軟化而更易磨蝕。
  5. 海水沖刷使錐狀突起,終於雕塑成燭台的形狀。

 




這時到訪剛好是林投果實成熟的季節,鮮艷的橙紅色很美麗。但是,不能吃唷!





 


民國五十三年,漁夫林添禎為救當時在仙女鞋拍照而落海的台大僑生不幸身亡,此事經媒體報導,引起當時蔣中正總統的關心,所以在落海附近立碑紀念他的義舉。




這是條為安全禁止遊客跨越的紅線,起初我還以為是人工灌水泥使其凸起較明顯。後經解說員說明才知,原來是岩石以油漆劃上紅線後,形同替岩石上了一層保護膜,於是紅線部份的風化速度較慢,於是長久下來這個部份就顯得凸起了。







野柳的海岸有一些平坦的岩石平台,這就是海蝕平台。再經地層隆升作用,就會形成傾斜的海階地形。上面這些洞洞就是前面介紹過的壺穴。


 



野柳附近有許多人就在海蝕平台上烤肉或玩水或撈魚。




遠方的那座小島就是基隆嶼。




這些海裡的小魚聰明得很,要撈到它們可不容易,兒子在此試了一二十分鐘毫無所獲,只好打道回府。


 


下一篇介紹的是:野柳地質公園裡的奇形怪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信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