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7.7.22  侗族同苗族一樣是依山傍水建村寨的,也是過著農耕自給自足的生活。走進車江三寶千戶侗寨,彷如走入時光隧道,回到遙遠的古代,人們穿著自已織染的藍靛土布衣,荷著鋤頭,擔著薪柴,或扛犁下田,或在河邊洗衣服,一幅悠然自得的安逸圖畫。


 


侗族屬古代越人的一支,主要聚集在湘桂黔交接的地方,他們習慣同一宗族聚居在一起,大多時候是同一姓氏的人聚在同一村寨,每一個姓氏都有屬於自己的鼓樓,每戶的樓房都不得高過鼓樓。鼓樓是侗族人聚會的地方,下方有煹火,上有牛皮大鼓,村寨有聚會時,可依鼓聲的不同而知道所要通知的事項。


 



 


車江三寶千戶侗寨距離榕江縣城約莫10分鐘車程,這是修建後的入寨大門。


 



 


這就是鼓樓,有鼓樓之處必定有侗族村寨,其功能有點像我們現在所謂的社區活動中心。


 



鼓樓內部繪有大幅的畫,通常都是敘述侗族祖先的故事。


 



 


越過鼓樓後有一個操場大的廣場,是村民聚會或舉辦活動的地方。


 



 


在我高中之前,家裡並沒有洗衣機,每天傍晚用大灶燒水洗澡後,每個兄弟姐妹各自拎著自己的衣服到池塘邊洗。假日的時候有比較大籃的衣服要洗,有時便會與媽媽一同去,有時還有其他鄰居也來,記憶中去池塘邊洗衣服是東家長西家短聊八卦的時間。70年代以後,記憶中的河邊洗衣洗菜不複見,在千里之外的貴州侗寨都柳江畔,我拾回童年的記憶.........


 



 



 


物換星移,曾幾何時,兒時池塘邊洗衣的苦差事,如今回憶起來確甘甜無比。


 


 



 


要搭船遊都柳江嘍!大家坐好不要動,一動船就搖攞得厲害,好可怕呦!










 


都柳江,珠江水系的西江上遊,曾經是黔南的航運要道,商賈雲集。公路取代水運之後,我們只能在此憑弔過往。


 




 




 



 


遊寨時,巷道邊幾隻剛滿月毛絨絨的小狗引起這群孩子的注意。




 




 


打赤腳,牽著牛,背著犂,準備下田去,五十年代的台灣鄉村亦如此,現在,這樣的鏡頭離我好遠!


 



 


你玩過這樣的翹翹板嗎?半倒的樹,坐上去,搖啊搖....搖啊搖....真是快活......


 



 



 



 


村寨裡真的很純樸,人們身著傳統服飾,一根扁擔就可以扛起生活裡的所有。


 




 


一條鑲嵌著十二生肖圖案卵石的花徑在清風鳥鳴下延伸,栩栩如生,人行其中,耳畔似有雞鳴犬吠。婦人擔著竹籃走過,引人發思古之幽情。果不其然,一隻雄糾糾氣昂昂的公雞正快步在我前頭走過.


 



 



 


大門半掩,我拿起相機按下快門馬上閃人,因為沒向主人打招呼就拍了.


每一戶的客廳陳設都十分簡樸,一個神位,幾張凳子......其中一戶的客廳一角堆了一堆的南瓜。那情景又讓我想起小時候家中的南瓜堆得比這戶人家還多,占去了井間的一大半,夏天餐餐南瓜湯,吃得我倒盡味口,很長一段時間對南瓜一點興緻也沒有,不知這戶人家的孩子是否也如當年的我?


 




 


巷道旁的籬笆上爬滿著生意盎然的苦瓜藤。
 



 


古樸的村寨雖簡陋,但處處是美景,隨便舉起相機都可以拍得很美,不說你不知道,其實..........這是豬圈。
 






這位小妹妹很害羞,半掩著窗戶看人。


我問她:[可以照一張相嗎?]她才露出靦腆的笑容讓我拍,拍完要請她吃糖,她不好意思,就蹲了下去。一會兒,又偷偷地探出頭來瞄一下,我再三請她出來她都不肯,但她害羞的模樣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張照片我很滿意,我一定會把它託到她手中。

 



 


就在小妹妹家不遠,看到有一戶人家客廳有織布機,剛好家中有人,於是大膽詢問能否參觀?侗家主人很和善,請我們進去。主人告訴我們,家裡人穿的土布衣都是自己織染的。





 客廳後面就是廚房,有燒柴火的大灶及水缸,及一些些廚房用品。




 


我們到訪時已快中午,今天午餐掌廚的是國一的一對雙胞胎兄弟,哥哥叫楊光亮,刀法熟練地切著辣椒。




 


弟弟負責生火,他利用長長的竹管吹幾下,馬上火就旺了起來。


 



 


兄弟兩分工合作,今天要炒的是韮菜,一會兒就可以下鍋嘍!




 


弟弟在爐灶上放下鐵鍋,倒入油,哥哥把菜放入開始拌抄,看他拿鏟子的姿勢,我就知道這是常做家事的孩子。他們媽媽說,家中的每一餐都由他們兄弟掌廚。相較於這回同往貴州的孩子們,他們兄弟顯得成熟老練而穩重,我想他們不會為了一點小事兄弟間爭得不可開交,他們知道,唯有家中的每一份子樂於付出,才會有飯吃。


我小時候與妹妹也和這對雙胞胎一樣,家中沒有瓦斯爐,必須你燒火我炒菜,合作無間才能換得一頓飯,爸媽忙工作,家事孩子們要承擔,誰都不敢嘔氣不做事,嘔氣除了沒飯吃外,還會招來處罰。記得燒柴炒菜的日子一直持續到國中左右,那個年代沒有冰箱,家裡從不上市場,媽媽不會準備菜給你煮,有時先前採回來的菜沒了,還得自己到菜園裡找。現在的我仍然可以回到農耕日子,我知道什麼菜什麼程度可以採收,如何種植。窮困的年代造就我豐富的童年,也讓我練就了一身生存的基本技能。


我很感恩自己的人生可以從貧窮到富足,小時住家的地板從沒舖水泥的泥土地,到現在家裡的大理石地板,家裡舖上大理石的那刻,感動到不行。這樣豐富的成長經驗,是別人沒有機會體驗的際遇,我很知足,很感恩!





 


他們家沒有大餐桌或一張方桌,我想他們每餐大概就是這樣。桌上已有的是一小盆青菜煮豆腐,一小碗辣椒沾料,還有一道就是兄弟倆合作炒的韮菜。富足的我們,可以忍受幾餐這樣的簡單?



 



 


這一家的媽媽,我們請她示範如何梳侗族的髮髻,她取出了自己做的一件新衣服給我們看。


 



 


佩玲穿上媽媽拿出來的新衣服,穿起來很好看。




 


穿上侗衣,梳起侗族髮髻,侗族媽媽又拿出兩條銀項鍊帶上,佩玲真是美呆了,我們趕忙邀侗族媽媽一起合照。起初她不願意照,因為她用來盤髮髻的梳子借佩玲用了,沒把頭髮梳好不行照相,她很堅持,我告訴她請孩子留地址給我,我會幫她把照片寄過來,她才又重新梳好頭與我們合照。


我的女兒不認得佩玲,看到她的穿著覺得這個人看來好時尚。是的!我也一直覺得這身打扮很後現代,離開寨子的當夜我們就有點後悔沒買下來,回台後看到照片,不知佩玲是否更懊惱?




 


隔壁這位在一旁看熱鬧的媽媽聽到我要寄照片來,也馬上說要與我們合照。


照完像後集合的時間也快到了,就在我們決定使用了人家的新衣服該給點補償的時候,侗族媽媽也開口提了,我想,寨子開放觀光後,他們也學會從交流中取得一點補償做為家中的收入補貼,過去的他們真的很清寒,觀光是他們翻身的一點希望。這親切的互動絕對不只值人民幣十元,這是合理的。


但我自私的期待,文明人的市儈千萬別去污染他們,我喜歡他們的真與誠與善..........


貴州省榕江縣車江鄉五村一組的楊家,謝謝你們一家人的親切的招待,我一定把照片寄到你們手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信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